無論從字面含義還是理論上,抑或是影片中所表現的諸位主人公駭人聽聞的遭遇中。妄想癥,絕不是簡單的白日做夢,也非空想和單純的幻想。醫學上的專業定義告訴我們,它是妄想性障礙,是壹種精神病學診斷,指“抱有壹個或多個非怪誕性的妄想,同時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癥狀”。影片編導是素有大銀幕“鬼王”之稱的彭發,他精心地取材現實,又巧妙地將妄想癥與當下年輕人的生存狀態以獨到的視角聯系起來。讓那些尤其是生活於大都市中的所謂獨居打拼的“空巢”青年們感觸良多。
相信很多同齡人都恰如影片中幾位年輕男女那般,或許是經受了感情上的刺激,或許是經歷了環境上的壓力,而產生過種種精神上或主動或被動的“妄想”經歷。而倘若此癥狀愈發嚴重的話,直至精神障礙的級別,便會終將淪落到片中年輕男女們如此不幸而駭人的地步。
盡管,此番彭發放下了以往最擅長的鬼怪嚇人的嫻熟招數,玩起了東方人較為擅長的純心理驚悚。但可以說,《妄想癥》的賣相十足,驚人的勁道更加十足。全因當今生活在大都市孤島上的我們,像極了片中主人公們。有些人有愛卻不會愛,有些人無愛卻渴望愛又害怕愛。大多數人則缺少關註,渴望被關註,害怕孤獨……曾經踏上追求幸福的路上的勁頭也已然被磨去鋒芒,剩下的除了孤獨還是孤獨。
尤其是那些缺少樂觀態度,常常會觸景生情的人們,終將淪落入妄想解渴、妄想度日的地步。從醫學的角度看,雖然妄想癥患者並不壹定有精神分裂癥病史,但更具具體種類的不同,仍舊會出現視覺性、觸覺性和嗅覺性等的幻覺。更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人事交往產生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原發性的也好繼發性的也罷,看著故事中幾位主人公的精神遭遇,倍感共鳴、細思極恐。
彭發在故事上的處理依舊嫻熟,風格也依舊明顯,三段式的結構,幾個看似無關又聯系異樣的角色,背景畫面依舊暗中難明,讓觀眾們始終壓抑的心境難以解脫。從商業角度看,《妄想癥》雖沒有好萊塢B級片或純恐怖片那種駭人極致的畫面,血漿偶見卻驚悚之刃直刺人心,尖叫不多卻也嚇人不輕。而真正讓人感到汗毛直豎的,除了鏡頭裏男主人公對面樓房窗戶裏呼救的女孩兒看過來時那空洞眼神和嘴冒鮮血等強烈挑戰觀眾神經的橋段之外,還有故事本身散射出來的,我等壹眾“空巢青年”心底深埋的那壹汩汩同樣如片中人物渴望被拯救的驚恐由來。
孤獨久了,心靈涼久了,我們真的都會患上“妄想癥”嗎?